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Guo Lin Qi-gong Exercise for Long-term Cancer Survival- NCI at NIH Grant 5R03CA126407-02

Guo Lin Qi-gong Exercise for Long-term Cancer Survival

NCI at NIH Grant 5R03CA126407-02 for GLQG
美國國家衛生院-癌症研究所資助:郭林氣功鍛煉-癌瘤康復
伊利諾斯大學和上海體育大學及癌症康復學校/俱樂部合作


Domestic Grants with Components in Foreign Institutions
Grant Listing

Search Criteria:
Fiscal Year: 2008
Foreign Component: China
NCI Division: Division of Cancer Control and Population Sciences
Program/Office: Office of Cancer Survivorship
PI NameOrganization NameProject Title
(Click for Abstract, Pubs, etc.)
Grant NumberAll performing sites associated with this grant
Zhu, Weimo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Guo Lin Qi-gong Exercise for Long-term Cancer Survival5R03CA126407-02map and locations

Guo Lin Qi-Gong (GLQG), CAM at the CNI Grant Number: 5R03CA126407-02 郭林氣功獲得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資助

Guo Lin Qi-Gong (GLQG),  CAM at the CNI Grant Number: 5R03CA126407-02
郭林氣功獲得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資助
Office of Cancer Compli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ind-Body Practice Studied in Long-Term Cancer Survivors

Division of Cancer Control and Population Sciences

Researchers are study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ind-body practice of qigong (pronounced CHEE-gong) among long-term cancer survivors in China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n their quality of life (QOL) and other health outcomes. These efforts seek to establish a strong, evidence-based foundation for the introduction and promotion of qigong to U.S. cancer survivors.
Weimo Zhu, Ph.D., 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Kines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has practiced and taught qigong for many years. His interest in the use of qigong in cancer treatment was triggered when he was a graduate student in China in 1982 and was introduced to a woman with stage III stomach cancer. After surgery and chemotherapy, her doctors “thought she had only a few months to live,” Dr. Zhu recalled. As a last resort, she learned and began practicing Guo Lin Qi-Gong (GLQG), a special qigong regimen developed by a long-term uterine cancer survivor in the 1950s. He said, “She said after just three qigong practice sessions, she felt like she had more energy.”
Years later in 2005, “I organized a research conference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on walking for health,” Dr. Zhu continued. “I found [the patient in China] not only alive, but she was very healthy and very active. So we brought her to the conference, and she did some demonstrations of qigong. Qigong got a very positive response among the participants.”
Dr. Zhu returned to China to learn more about GLQG, which features unique walking (touching heels and toes) and breathing (inhale, inhale and exhale) patterns. Qigong has three general principles: 1) regulate the posture 2) regulate the breathing with a purposive pattern; and 3) regulate the mind with meditation. During the 1970s and 1980s, GLQG became widely popular in China among cancer patients and was credited as an agent in cancer remission in many cases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r. Zhu said. With funding from NCI*, Dr. Zhu conducted a small study among 40 long-term (10 or more years) cancer survivors who had practiced GLQG since shortly after their cancer diagnoses, and he compared them with a control group of 40 long-term survivors who had not practiced qigong.
One of preliminary results they found was that “oxygen intake from GLQG practice is really not that high in absolute terms,” Dr. Zhu said. “These are really just moderate kinds of physical activity,” he added. “Their energy expenditure is moderate intensity, around 3 METs (metabolic equivalent). But the interesting part is, using the unique breathing patterns of qigong, their relative oxygen intake is really high for that level of activity (slow walking at a pace of about 20 meters per minute).” This “slow walking, but moderate-intensity” feature should be very appropriate for cancer patients, considering they may be weak and quick to fatigue during or after conventional treatment. Preliminary data also indicate the GLQG cancer survivors had better health status, lower pain scores, lower recurrence rates, and were less depressed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ancer survivors, Dr. Zhu reported. The GLQG intervention in China is different from using exercise to help offset side effects of cancer and its treatments, as exercise is often used in western societies, Dr. Zhu added. “In China, GLQG is used as a treatment of last resort after conventional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ve been tried unsuccessfully.”
NCI Program Director Catherine Alfano, Ph.D., commented, “Dr. Zhu’s study is part of an important and novel line of research that seeks to identify which kinds of physical activities are most effective for improving health outcomes in cancer survivors suffering from specific long-term effects of cancer treatment that limit their functional ability.”

*Grant Number: 5R03CA126407-02  

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一个乳腺癌患者19年的辛酸奋斗史

  [收藏]
2013-05-14 09:40
标签:
艰难痛苦的岁月  奋力拼搏的历程
          作者:李洪涛  乳腺癌  写作时间:2000

  七年了,在与癌魔奋力拼搏的七年中,我尝尽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艰难与痛苦。在贫病交加生存无望的绝望中,我得到了亲朋好友的帮助,特别是在桂林市抗癌俱乐部这个特殊温暖的大家庭里,在俱乐部负责人和病友们的关怀开导下,使我在绝望的黑暗中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前途,增强了与死神搏斗的决心、信心和勇气。通过练郭林健身法,终于把生命从死神手中夺回来了,而且长胖了十多斤。这全归于桂林抗癌俱乐部集体奉献的功劳。
   我是1993年诊断为乳腺癌的。在这之前,我守候在患细胞萎缩,神志不清,屎尿失禁,瘫痪在床的父亲床前已整整三年(父亲是高级教师,因母亲去世思念和悲痛过度而患病,我丈夫1982年另寻新欢而离弃了我和儿子)。我一个人要上班;要照顾床上的父亲,还要管教儿子的学习。家里的一切重活如:买米、买煤、修自行车、修补房屋、煮茶弄饭、洗衣、缝缝补补.....等等,统统是我一个人咬紧牙关默默地承担。那种日子真是苦不堪言;艰辛、紧张、压抑、焦急是一般人不能承受的。我默默忍受了三年,身体终于垮了。19936月经医院检查发现我得了乳腺癌。为了不影响儿子考大学,我没有告诉任何人,拖了三个月,等儿子考完高考,把他送去北京我姐家等候录取通知。同时也把父亲送去我弟弟家,解除后顾之忧后,于823日我才去住院。在动手术的前一天晚上,我本该在医院好好休息做好手术前准备,但为了儿子录取大学的专业问题,迫于无奈偷偷跑出医院办事。直到第二天早晨8点多钟才气喘吁吁地赶回医院。当时医生非常生气的说:“李洪涛你不要命了!今天动手术,像你这样神色不宁的样子,心脏血压都不正常,谁敢帮你做手术?今天不做了!”为了赶时间快些出院照顾父亲,我苦苦要求下,医生才同意,但要我在“情况说明”中签字,出来问题自己负责。当时正是8月三伏天,热得要命,我赶到医院时全身已被汗水湿透了,又热、又累、又饿、又渴,想喝口水护士都不让,只得一个人孤孤单单地走上五楼手术室。看到别的病号去手术室,家属们前扶后拥地包围着,安慰着,搀扶着,我心里真感到有种说不出的孤单、辛酸和恐惧(因父亲长年卧病在床,我上班只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单位没扣我一分工资,领导对我够照顾了,故我不好意思再麻烦他们,所以手术前,也没告诉。在全麻之前,护士说我没有一个亲人在场不行,这才把我单位和我弟的电话号码要去,然后我被全麻,什么都不知道了.......等我醒来正是晚上11点多钟,单位领导已走,我弟坐我床前,两眼红红的像是哭过。后来我才知道,手术时我的血止不住,血压突然下降,心跳微弱,正下病危通知,差点死在手术台上。因为我工作长年接触化学药品造成血小板减少,弟弟看到台下手术台的我,脸色灰白,跟僵尸一样可怕,他忍不住哭了。我得知我弟为了守候我竟丢下父亲一个人在家,急得我赶快把他赶回去,并吩咐他以后不要再来看我,照顾好老人家,不要我有后顾之忧,我能一个人在医院安心养病就满足了。手术后最艰难痛苦的三天,我都是一个人熬过来的。自己打水、洗衣、打食堂的饭.....因活动过多,伤口流血不止,血水足足流了一个星期才止住。别人一个星期就可以拆线了,我却20多天才能拆线。医生护士都说我不要命了,奈何?我一个人硬是在医院熬了两个多月。这两个月中,我都是吃米粉和食堂的饭度过的。手术后,连鸡汤都没有尝过,更不用说别的营养品了。一出院我又去熬夜守候病床上的父亲,(我弟是开车的,要跑长途不能长期照顾)。我半年后去复查,发现肿瘤已转移到后腹膜,于是又住进医院进行大剂量化疗(是常规化疗量的三倍)。化疗使肝脏、心脏、肾脏遭到破坏,全身走胆黄黄的,白血球只剩800,骨髓抑制,免疫功能地下。当时我一个人住在消过毒的隔离病房。化疗时一个人睡在床上连倒水都无人帮忙,熬到下午2-3点钟打完吊针,又饿、又吐、心里乱翻,全身打颤,连站都站不住,碗也拿不稳。勉强下床吃食堂中午送来的已冰凉了的又冷又硬的饭菜,边吃边吐,哪里咽得下喉?那种滋味比死了都难受。那种痛苦真叫人不想活了。老实说我那时真动了跳楼自杀的念头,因放心不下老父亲和儿子才强忍下来。化疗期间如果我弟开车外出,我再难受也要待打完吊针后赶回去熬夜守候病床上的父亲,帮他洗屎尿、抹澡、喂稀饭......直到19948月父亲去世后,我才得安定下来养病,才有时间思考自己的病情。
当我得知自己的病情是远距离转移,癌细胞已扩散,最多只能活三个月到半年时,我心灰意冷,心情阴沉,连看到天上的太阳都感到是灰色的。街上热闹的人群和车水马龙的景色都与自己无关了,这个世界不属于我的了。我在家中写好遗书留给在外地读大学的儿子,然后睡在家中不吃不喝,只想快些死去。我睡了两三天都不见死,饿得难受,很想吃肥肉。我想何必难为自己呢?既然没死,想吃就吃吧,于是跑去街上那家最好的卤味门市部买了两斤多叉烧排骨回来吃了个饱。大吃大喝了两三天精神好多了,竟然能活动了。走进七星公园,看到好多癌症病人在练郭林健身法,跟他们一谈,才知道他们中间有许多人的病情比我严重。年纪比我大的人都不肯放弃生命,都在与死神拼搏斗争。在病友们的启发、开导、关心下,我的思想豁然开朗了,唤起了我求生的欲望。于是我下定决心。鼓起勇气像抗癌勇士们学习,与癌症作坚决的斗争,把生命从死神中夺回来。从此我参加了桂林市抗癌俱乐部,学习郭林健身法。
   我把学郭林健身法当作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事情来做,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做到动作准确,不但要掌握功法还要明白功理。比如,两手摆动为什么一定要一个手到丹田,不能高也不能低?另一个手到跨边裤线旁不能前也不能后?点步功为什么一定要用大足趾肚的大敦穴点在另一个脚内侧中间离开6-7厘米的地方,而不能像蜻蜓点水一样快?要点住稍微停留一下,其目的何在等等......我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知道什么样动作叫正确,才能有效地做好郭林健身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我把郭林健身法的书反复看了几遍,每从头看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对问题理解得更透彻。回到家里还要对着镜子照着书本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练。此外我又托人去北京八一湖拜师从头学起。我曾于1996年两次到北京找老师纠正动作。三年之内每天按规定扎扎实实练完所有项目,包括手脚棍动,每天功时不少于5个小时。结果奇迹发生了,我的病好了,后腹膜的肿块不见了(当然化疗也起来作用),我现在病情稳定,食量大增,睡眠很好,思想开朗,而且长胖了十多斤。
  我现在练健身法,反应感特强,越入静反应感越强,做三开合时感到气在转,做升降开合时左右手心有股滚烫的热气往外串,吐完音两眼充满眼泪......老师说这是经络通了。总而言之,我练功的效果特好。
   在抗癌俱乐部这样的大家庭里,我感到特别温暖,心情特别愉快,病友们互相之间都非常亲密友爱,只要谁有苦难,大家都非常关心,乐于助人。记得有一次我发40度高烧,几天没去公园练功,原老师,唐老师和病友们很挂念,买了水果来家里看我,安慰鼓励我,给我送来无限的温暖,给予我信心和勇气,当时我经济非常困难,病后每月只领150元的劳保生活费,扣掉房租水电费只剩90元。这90多元是我和读大学的儿子全部生活费,真是贫病交加。我厂正停产,职工全部下岗,医药费没法报。单位同事们在几个月没有工资的情况下仍然给我募捐了800多元,我中学时的同学得知我贫病交迫为我募捐了4000多元。我治病花去了6万多元,我姐弟已是倾囊而出地支援我了,能借的我都借了,能要的我都要了,再也不好意思求人了。我这次高烧退后一直咳嗽不止,因无钱看病越拖越重,咳了两个多月都不见好,我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想到如果转到肺里再也无钱治病了。
俱乐部领导唐影主任和老师们知道我的情况后,很关心,特别开会讨论研究我的问题。唐主任毅然决定从俱乐部仅有的一点活动经费中抽出钱来给我照X光片,检查和治疗。虽然我不好意思要,但唐主任这种雪中送炭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热泪盈眶,感激不尽,终身难忘!所以说我们抗癌俱乐部是一个非常温暖的大家庭,这一点也不夸张。它不但给人温暖,更重要的是给在绝望中的病人以光明,使我增加求生的勇气和决心。一个癌症病人不管亲朋好友怎么开导、劝说、安慰都无济于事,思想仍然悲观、消沉。可是一旦来到抗癌俱乐部、在病友们的开导、启发、鼓励下,不出几天就开朗,高兴,信心十足起来,从悲伤,消沉,压抑的阴霾中走出来。这是任何人,包括社会、亲人、心理医生都做不到的。所以我说抗癌俱乐部是我们温暖的家,它给癌症病友指明了胜利的道路和奋斗的目标,在互相关心,互相鼓励下,群策群力,在与癌魔做不屈不饶的艰苦斗争,终于战胜了癌病魔,把生命从死神手中夺回来了。在我们这个特殊群体里,谁能看得出他们都是癌症患者?这与俱乐部的负责人唐主任、原老师、唐老师的不辞辛苦,不讲报酬,任劳任怨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
后记:李洪涛阿姨现在活得更加潇洒自信,每天在桂林七星公园锻炼身体,而且非常热爱小提琴和二胡,他的儿子结婚了,现在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孙女,让我们更加祝福她吧.....

抗癌二十四年郭林功助我获新生 我叫王华清 甲状腺癌

《中国气功科学》1994年第03期 中国气功科学杂志1994年第1994期

抗癌二十四年郭林功助我获新生

分享到:   分享到QQ空间       收藏 推荐
抗癌二十四24年郭林功助我获新生我叫王华清,女,46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嗜县一校高级教师。1969年我方21岁,刚刚参加工作,就发现患了癌症。当年5月做了左侧甲状腺癌切除术。1970年,又在原处出现了第二个肿块。我知情后,百感交集,只有“听天由命”。第二次手术切除了一斤多肉。以后几年复查,均“未见异常”。五年后,医院说我已完全治愈康复。1975年结婚成家,次年生了个可爱的儿子,过着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十七年瞬间过去了。1986年发现右侧甲状腺又出现了2cm大的肿块,确诊ca,又劝我动手术切除。因我左侧甲状腺已全部清除,若再切除右侧,恐头部失去支撑,造成终生残废。最后决定:中西医综合治疗以中医为主。这时从报刊上看到《全国新气功防治各种癌症和馒性病学习班》的招生广告。我不远千里从新疆到山东泰安参加了由李道显老师主持,于大元主教的郭林新气功学习班,收到了明显的效果:首先看到了希望,树立了信心,改变悲观失望、坐以待毙的情绪,振奋了精神,掌握了武器──郭林新气功,奋起与癌魔拚搏,很快就增加了食欲,改善了睡眠,肿瘤也得到了控制。初步尝到了郭林新气功的甜头。返回新疆,找坚......(本文共计1页)      

郭林气功创造神话般的奇迹 杨淑芝中心型未分化肺癌 徐凤舞十年前患膀胱癌

《中国气功科学》1996年第12期 作者:
选择字号

这里有群特殊的人

分享到:   分享到QQ空间       收藏 推荐
这里有群特殊的人182位癌症患者,经过“特殊医疗”之后,存活148人,仅故去34人!时间:96年6月19日凌晨。地点,青岛市中山公园内。天气:少云,南风3级,气温19℃。天蒙蒙亮,整个公园被海雾轻轻地笼罩着,宽阔的银杏路上,有一群人在活动,林林总总几十人,他们各自都在默默地忙碌着,有的疾速快走,有的漫步悠悠,还有的走一步把另一只脚尖轻轻点一下地……。常来这里的人们都知道,多少年来,这儿聚集着一群操练郭林新气功的人,也就是在这里,郭林气功创造了一个个神话般的奇迹。她叫杨淑芝,53岁,家住延安路18号602户,1987年4月在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被确诊为“中心型未分化肺癌”,开胸手术只切除左肺下叶病灶,食道旁和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均无法切除,按常规预测只能存活3-6个月,出院后(同年6月)她开始到公园学练郭林气功,结合中西医综合治疗,现在依然健在,去年还在厂运动会上表演了剑操。迎面走来一位脸色红润的长者徐凤舞,他今年71岁了,十年前患膀胱癌几乎成了医院泌尿科病房的常住客,先后9次手术还是不能阻止癌细胞的扩散转移,医生只好动员他出院,老伴儿也给他准备好了一切后事。饱......(本文共计2页)      

中医综合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研究 郭林新气功以及心理调节的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亚太传统医药》2013年第06期 作者:孟令哲;
选择字号

中医综合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研究

分享到:   分享到QQ空间       收藏 推荐
肝纤维化是所有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基础,是各种慢性肝病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的必经病理过程[1]。在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导致肝纤维化的首要疾病,能否阻止肝纤维化的进展甚至将其逆转至正常,是各种慢性肝病治疗的关键[2]。临床上一般采用传统中医疗法,但是治疗效果不太理想。近几年,很多医院开始采用中医综合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3]。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慢性乙肝的患者78例,其中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刘稀逍遥五荃汤,配合简化太极拳、郭林新气功以及心理调节的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慢性乙肝的患者78例,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18~64岁,平均(38.6±4.8)岁,病程8个月至15年,平均(3.2±0.8)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根据中华......(本文共计2页)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2013年第2013期

郭林和郭林新气功引发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医学革命 - 桂林医学院骆降喜

郭林和郭林新气功引发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医学革命
                        桂林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 骆降喜 2010-4-2
 郭林老师和她创编的郭林新气功从1971年走向社会以来至今已近40个春秋,40年春去春又回,使无数徘徊于地狱之门的癌症患者从消极、悲观、恐惧的无可奈何到积极、乐观、主动的有所作为;如同国际歌所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多年来许许多多的癌症患者通过自己的顽强拼搏、自救互助、坚持习练郭林新气功,奇迹般的治愈了癌症,涌现了一大批象高文彬、于大元、朱邦本、袁正平、邹淑君、唐伶俐…… 全国抗癌明星,彻底扭转了全社会“十个癌症九个埋,剩下一个不是癌”的旧传统观念,由此引发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医学革命。
一、癌症认识的革命
   癌症不是绝症,这是无数癌症患者朝思暮想、日月盼望的一个结论,可在郭林和郭林新气功出现以前癌症几乎就可以和死亡划等号,患了癌症就等于判了死刑,医生、家属、患者均无能为力,只能消极悲观的等待、再等待;观念决定成败,信心源于认识;而改变观念、改变认识就需要实践,需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证据 ”—— 即成功的病例。
 郭林老师带着她创编的郭林新气功1971年毅然走向社会、走入公园、公开教学,不久随着一大批癌症患者练功以后出现饮食、睡眠、体力、精力以及精神面貌的改善和免疫力大大提高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很快遍布大江南北;由于榜样的力量又加上郭林老师不顾年迈在全国各地巡回讲学、教功,南下广州北上天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全国各地以学练郭林新气功为主的癌症康复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有的叫“癌症协会”,有的叫“癌症俱乐部”,有的叫“抗癌乐园”,还有的叫“相约星期六”……
特别是1982年我国著名作家柯岩的《癌症≠死亡》的发表,在中华大地上吹响了向癌症进军的号角。随着全国各地抗癌组织的相继诞生和“轰轰烈烈”的习练郭林新气功,一大批象高文彬一样的抗癌明星如春天般的花朵处处绽放,而且这些从死亡线上走过来的抗癌明星们特别具有感恩精神和奉献精神,他们进出医院、社区、家庭,他们的身影活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用现身说法的形式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濒临绝望的癌症患者,无数的活生生的康复病例充分证明了癌症不是绝症,癌症是完全可以战胜的,“谈癌色变”将成为历史而一去不复返。
二、癌症治疗的革命
    传统的癌症治疗通常都是“三板斧”,即手术、化疗、放疗,他们关注的是患者身上的癌细胞。郭林新气功的出现使哪些不能手术、化疗、放疗、走投无路的晚期癌症患者通过长期坚持刻苦练功而顽强地活了下来;相反有些病情并不十分严重的癌症患者由于求生心切、“治疗过度”最终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明明白白”的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人生。
顽强刻苦地练功活了下来和明明白白的死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不禁要问:癌症治疗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由此而引发了一场癌症治疗上的大革命——是应关注患者的生命质量,,还是将癌细胞斩尽杀绝?癌症治疗的最终目的到底是治人还是治癌?
对比之下相信每一位癌症患者都会得出属于自己的答案。因此,对待患癌症应该有一个理性的态度,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个个、活生生过度治疗的悲剧不能再重演了。有些即便是按“常规”治疗,但是由于手术、化、放疗的远期副作用(甚至是致命的副作用)还很难用现有的医疗水平来预测,有些副作用甚至是十年、二十年后才出现,比如:很多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以后,开始效果“很好”,十几年后出现牙齿脱落、舌肌萎缩、下颌关节纤维化(张不开嘴)……
笔者1991年因恶性胸腺瘤第二次复发手术后做了“常规”量的放射治疗,没想到15年后逐渐出现了气管、食管纤维化,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的质量,回想起当年的治疗仍心有余悸。
又比如化疗,很多病友在化疗的同时,除了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以外,有些甚至还诱发其他癌症。因此癌症的治疗一定要本着一种科学、求实的精神,坚决杜绝治疗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真正把癌症患者当人看:即重视生命质量
三、医学模式的革命
    对于癌症的治疗,用单一的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来治疗显然越来越不符合癌症这个以心理因素为主要诱因的“慢性疾病”。呆在医院里接受“正规”治疗的癌症患者,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在公园里学练郭林新气功的癌症患者,对比之下真是天壤之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医务工作者(甚至医学科研工作者),他们患了癌症以后也加入到了郭林新气功这个队伍中来,凭着他们敏锐的医学视角和对郭林新气功的亲身实践,很快就得出结论:单一治疗、单科治疗、单个治疗、被动治疗远远不如群体治疗、综合治疗、主动治疗。
于是一种全新的治疗癌症的医学模式在全社会孕育而生,提倡“以人为本、注重(生命)质量、综合治疗(生物—社会—心理—人文或者叫中医—西医—气功)、群体抗癌”的新的医学模式在全社会广泛得到推广,数以百万计的癌症患者从中收益。
四、医疗环境的革命
传统的癌症治疗把环境定格在了医院,甚至有些医院为了“防止意外”不允许癌症患者离开医院半步,患者整天面对的是“白大褂”和天花板,整个肿瘤科病房给人的感觉是一派肃杀的景象:“白色恐怖”、静悄悄的让人窒息、一个个脸色苍白、有气无力、死气沉沉……尤其是同病房的病友的离去以及家属撕心裂肺的悲伤更加触发了一种恐惧气氛,这种恐惧气氛对人体的杀伤力远远大于癌症本身,这对于治疗后心身疲惫的癌症患者犹如雪上加霜。
而以练郭林新气功为主的癌症群体的绝大多数患者,活动都在公园里面进行,那里空气清新、风景优美、让人轻松愉快,给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生机勃勃的感觉,尤其是抗癌明星的榜样作用更加激发了患者强烈的求生欲望并由此而迸发出巨大的抗癌力量,这是任何治癌药物无法可比的。
因此“公园”、“郭林新气功”、“抗癌明星”就成了癌症患者们通往抗癌康复的光明大道。特别是一些医学专家的参与以及各种媒体的报道,引发了一场治癌环境的大变革——即“公园+医院”。
五、医、患关系的革命
     以往的癌症治疗都是“医生说了算”,也就是说以医生为主体,患者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医生说怎么治就怎么治,患者没有发言权,只能消极、被动、盲目的接受治疗,再加上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下的个别肿瘤科医生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发癌难财”,不顾患者的实际情况,“超量治疗”和“根治治疗”,致使很多癌症患者最终“人财两空”或者即便活下来也是残疾或半残疾,生活质量低下,有些甚至生不如死。
郭林新气功的出现使癌症患者“有所作为”,变被动为主动,由“医生说了算”变成“癌症患者说了也算”。这是划时代的变革,这是医患关系的正常回归(特别是对于癌症这一类由心理原因为主要因素引起的特殊“慢性病”)。大量的晚期癌症患者走向康复的事实充分证明了——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充分发挥患者的主体作用、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癌症治疗、做命运的主人,是战胜癌症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