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GuolinQigong@上海癌症康复学校 走过15年不凡路 这里的“文凭”,是第二次生命

郭林和郭林新气功引发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医学革命 - 39健康博客 blog.39.net/guolinqigong/a_15864849.html 轉為繁體網頁 2013年5月16日 - http://blog.39.net/guolinqigong/ [订阅] ... 练郭林新气功,奇迹般的治愈了癌症,涌现了一大批象高文彬、于大元、朱邦本、袁正平、邹淑君、唐伶俐…

网易博客欢迎您-郭林气功 guolinqigong.wap.blog.163.com/.../blogDetail.do;...guolin... 轉為繁體網頁 2010年2月2日 - 上海癌症康复俱乐部会长袁正平说:“郭林气功是癌症康复的灵魂”。

袁正平:我是新婚第七天被查出患有淋巴肉瘤的,可以说是从洞房进了病房。医生诊断我的病程已经到了第四期,肿瘤已经侵入了髋关节。当我得知自己可能活不过一年的时候,感觉就像被判了刑一样,精神一下子垮了。我蒙着被子大哭了整整一个下午,脑子里都是当时流传的“是癌治不好,治好的不是癌”之类的话。 正当我沉浸在痛苦中的时候,我们单位的工会主席来看我,他是位残疾人,一条腿高位截肢。我记得那时是冬天,可他走进我病房的时候却满头大汗。原来,那天病房大楼的电梯没开,他是拄着拐杖靠一条腿爬上6楼的。我被他深深打动了,望着他的背影,我忽然意识到,与其这样哭着等死,不如好好活下去。 后来,我读到了柯岩的一篇报告文学——《癌症不等于死亡》,我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就这样慢慢地从恐惧与消沉中走了出来。

我们俱乐部创办的癌症康复学校在开课时,告诉病友的第一句话就是:“忘记年龄,忘记病痛,要学会笑。”我们还建议病友给自己制定一份康复“1年计划”、“3年计划”和“5年计划”。 第一年最关键,我们鼓励大家要“与世无争,争口气;一无所求,求生存”。我还记得我得病第一年时,连续40多天高热不退,我反复地对自己说:“我不能死!我还没去过北京,我还没坐过飞机呢!

 1989年,袁正平创立了癌症患者康复俱乐部,周佩跟随袁会长第一批加入了俱乐部。

 “中国式抗癌”,路该怎么走13-解放周末-解放日报 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content_1159730.htm 轉為繁體網頁 2014年4月18日 - 袁正平1981年罹患癌症,1989年发起创建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后 ... 袁正平:我是新婚第七天被查出患有淋巴肉瘤的,可以说是从洞房进了病房。

 市癌症俱乐部会长袁正平拓展生命的光彩 - 解放声音 - 东方网 jfdaily.eastday.com/j/20070328/u1a275844.html 轉為繁體網頁 2007年3月28日 - 查出患晚期淋巴癌那天,正是袁正平新婚第7天。袁正平在积极寻找医治良方的同时,结交了一批有着相似命运的朋友。经常聚在一起练练气功、锻炼 ... 展望生命艺术团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view/7167190.htm 轉為繁體網頁 2011年7月30日,上海癌症康复俱乐部会长袁正平与上海展望集团董事长罗正年 ... 总导演是大家敬重的俱乐部创始人和灵魂人物——袁正平会长,一位晚期淋巴癌 ... http://shcrc.cn/webs/upfile/200811/2008112152169999.jpg <解放日报>2008-11-14 上海癌症康复学校走过15年不凡路 这里的“文凭”,是第二次生命 采写/本报记者 林颖 顾学文 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老师和学员都经历相似的磨难,饱尝病痛的煎熬,徘徊在生死边缘。 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它授予学员们的“文凭”是第二次生命,教会学员们的“技能”是向生活微笑。 15年风雨兼程,这所学校展现着一个个生命奇迹,荡漾着一幕幕人间真情。 记者走进上海癌症康复学校,正逢第64期学员入学仪式。 舞台上红色的幕布拉开,喧天的锣鼓敲起来,欢乐感染了整个会场。当人们被沸腾的仪式吸引时,一连串的惊讶也接踵而来—— 把锣鼓敲得震天响的,是肺癌病人;走出时尚猫步的,是乳腺癌病人;动情朗诵的,是切除声带的喉癌病人;舞棒弄剑的,曾是肝癌病人。接着,几位“抗癌明星”款款走出,自信从容,讲述起抗癌故事…… 台下,刚入学的新病人被触动了。 癌,这个可怕的字眼,在这里淡化了,轻松了。入学第一天,彷徨、忧郁、怀疑,在这些复杂的表情下,学员们的脸上闪过患病以来的第一丝光亮。 这里,能改变什么? 历程:辗转流离,学校有了自己的家 一身鲜红的西装,身材颀长,声音甜美,刚主持完入学典礼的周校长,一回到办公室又开始忙碌起11月16日康复学校15周年的校庆活动。 很难相信,她是一位胃被切除了五分之四的癌症病人,从发病到现在,她已经活过了19个年头,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今年19岁了”。作为康复学校的创办人之一,也是康复学校的第一期学员,周佩的心与这所学校紧密相连。指着15年里历届学员的名单,她的手指有些颤抖。 1989年,袁正平创立了癌症患者康复俱乐部,周佩跟随袁会长第一批加入了俱乐部。 “那时我们调查发现,在完成手术与化疗之后,随着病情的稳定,家人亲朋的关爱开始减少,很多病人也因为治疗告一段落而开始放松下来,这时候他们就开始胡思乱想,最终往往会选择自暴自弃。”周佩回忆说,“这些病人需要有人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人生信念。” 1993年,周佩和袁正平等人拼凑了10万元,注册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由癌症患者自己创办的康复学校。第一期有47名学员报名,在一起交流吃什么药,怎么治疗。 当时的华联制药厂将会议室腾出来给学校做教室。后因人事变动,学校很快“流离失所”。 “我们去问学校借教室,但他们都不愿意借给我们。一些学校负责人说,如果家长知道我们把教室借给癌症病人用,就都不把小孩送来读书了。”最后,康复学校勉强落脚在市工人文化宫露天阳台上的一间简易房里。 经济浪潮的涌起,再次“冲塌”了校舍:文化宫要把房子租出去做舞厅。学校再次辗转。 1996年,癌症俱乐部的一场《生命之光》报告会,让上海慈善基金会会长陈铁迪感动得流下眼泪。她对袁正平、周佩说,你们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周佩说,学校只想要块立足之地。两个星期后,陈铁迪回复他们,浦东有7座小别墅,你们要不要? 周佩激动极了,马上赶到浦东联洋社区。那时候的联洋还很偏。7幢小别墅,远看很漂亮,白墙红顶,走近才发现,野草长得比人还高,门一开,一股霉气扑来,地板一踩就酥,天花板都是漏洞。 “要,只要是地方我们就要。”周佩带头捐款,同时求助社会,总算有了笔钱将7幢小别墅重新装修,辟出教室、厕所、食堂等设施。1998年4月,康复学校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谁知,刚安顿两年,一条开往浦东机场的大路要通过这里,学校再次面临搬迁。“我们急坏了,只能再去找陈铁迪会长。在陈会长的帮助下,我们终于落户在现在的这幢楼里,学校再也不用到处流浪了。” 蜕变:生病以来,第一次笑得那么真实,那么彻底 在康复学校,“过来人”怎么带领“后来人”走出绝境? 一位名人说:“假如你失去了金钱和财富,那么你失去了生命中的一部分;假如你失去了名声和荣誉,那么你失去了生命中的大部分;假如你失去了信念和勇气,那么你便失去了生命中的全部。” “癌症致死的人中,有三分之一是被自己吓死的。所以信心是最好的药方。”开学第一天,周佩在给学员们上团队组建课时说,无论你是老板、干部、经理、教授还是下岗工人、普通百姓,来到这里首先请忘记自己的年龄,忘记自己的身份,忘记自己的疾病。 在团队组建课上,周佩让学员们为自己的小组起名,患妇科癌症的小组叫“杨门女将”、“铿锵玫瑰”,患肺癌的叫“肺飞队”、“肺腑之言”、“同呼吸,共命运”,患胃癌的叫“胃了明天”、“胃好,明天更好”,患肠癌的就叫做“直心肠”……名字五花八门,起得出人意料的好。“起完名,学员自己看了都大笑起来,原来可怕的癌症也可以拿来幽默一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请来一些“抗癌明星”给新学员讲述自己与疾病斗争的故事。这给很多学员巨大的鼓励。有位学员上完第一个星期的课,就回家对女儿说:“孩子,妈妈死不了,你看袁会长,结婚7天就发现得了淋巴癌,他不是都活了28年?!” 一个普通的游戏,也能鼓舞学员从心理上站起来。 一根软吸管能戳进生土豆?每个学员都说这不可能。于是,老师把软管一头堵住,利用加速度和软管里的空气,狠狠插下去,扑的一声,软管就戳进了土豆里。“我们要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很多人认为癌症不可能治好,但是我们很多人都好好地活下来了。”周佩说。 学校还教会学员重新自立。“很多学员生病以后,像大熊猫一样被家人包围起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是到了这里,我们告诉他们,要学会服务自己、服务他人,我们的老师、后勤服务人员也都是癌症患者,这里不是宾馆。”周佩说。 在《赞美大师》课上,老师鼓励学员开放心灵,发现自己和别人身上的优点,把最美的词句献给同桌、同组、同班的病友,学会赞美自己,赞美他人。 “上完这课,有的学生说,生病后人被折磨得一塌糊涂,不敢多照镜子,现在突然觉得自己还是很美。有一位学员收到了别人七八张的赞美卡,像孩子一样开心了好多天。”任课老师李辉告诉我们。 在教《感恩的心》这首歌的手语时,李辉发现,几乎每个学员都非常投入。“有一位老先生得病之后,脾气变得很暴躁。学完手语歌回家后,他拥抱了自己的老伴,还做了一个‘我爱你’的手语,老伴开心地打电话告诉老师。” 有的学员问老师能不能“留级”?老师笑着说,以后有机会让你做“博士后”。 情怀:付出为了回报一个美丽的生命 没有政府拨款、没有办学经验、没有样板示范,在探索癌症康复教育的过程中跋涉15年,不得不让人惊叹这所学校顽强的生命力。而撑起这所学校的,都是从患者到康复者,再从康复者到志愿者的老师们。 打开周佩的博客,时常会被她动情的讲述模糊了双眼。 “我的第一次生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起诞生,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我的第二次生命和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一起成长,整整十八年了。一场大病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同时也转换了我的角色。” “开始几年,我任副校长工作,为筹集资金、落实生源、寻找场地、聘请教师、编写教材和走访患者等,和病友们一起化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确实是又苦又累。没人要求我们这么做,但我们却觉得非常快乐,因为终于又找到了事业的根据地。” “办癌症康复学校,还常常遇到歧视。在户外锻炼身体时,有的人跑来赶我们,说癌症病人呼出来的气息有毒;买东西时,人家一听是癌症病人的钱,碰都不肯碰;出去谈业务时,一听说是癌症康复学校,都笑话说这是什么学校?” 同事朋友们常常劝周佩珍惜来之不易的第二次生命,做点正经事。有人笑她傻,放着有丰厚报酬的工作不做,到这里来干经常要“倒贴”的苦差。 这些没有动摇周佩。 “没有俱乐部,没有康复学校,就没有我的第二次生命。做这些是为了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给后来者点燃希望的灯。” “在每一次的开学典礼上,当学员们举起右手宣读抗癌誓言,高唱《康复学校之歌》时,我都会激动不已;在每一次的结业典礼上,当学员们讲述人生新的希望时,更让我热泪盈眶,感慨万千。” 只要看到一批批学员带着信念,重返生活,即使再疲倦困顿,周佩就会更坚定,更坚持,更坚守。 和周佩有着同样情怀的还有许多学校的志愿者: 班主任徐玉珍,康复后十几年来,她和每一期的学员吃住在一起,关心每个人的生活细节,比患者的家人还细致。 陈爱莲,69岁的老人,俱乐部的第一批会员,服务学校已十五年,每天住在五人一间的宿舍里,负责近百号癌症康复学员的后勤保障:每位学员的中药,她都不会搞错;哪天的豆浆喝起来淡了,她就知道豆浆机要修了。 于师傅,56岁的特级厨师,烧的饭菜几乎没有学员不喜欢,曾有几家大公司要“挖”他,许他五六千的月薪,但他还是坚持留在学校拿千元月薪。 …… “作为过来人,我们对学员遭受的心灵和肉体上的创伤感同身受。三个星期的相处,不仅是一种缘分,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一次灵魂的对话、一次大爱的传递。我们要用真诚的微笑给学员留下一个家的感觉。”周佩深情地说着。 。2003年,学校被列为WHO(世界卫生组织)上海健康教育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中心实验基地,被上海市教委评为“上海最爱欢迎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二OO四年入选《中国民办名校录》 学校接待过来自日本、欧美、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慕名前来的患者,也走到世界各地与那里的癌症康复组织进行交流,走进学校、工厂、机关、医院,甚至监狱作报告,和健康人一起探讨生命的意义。 专家门评价说,这是一所锤炼生命质量的学校,一所重塑生命希望的家园,一处浇灌人性之美的绿洲。 新生:只要活着对别人有用,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经历过死亡考验的人,更知道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只要活着对别人有用,这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这所学校传递的,不仅是与命运抗争的求生的信念,更是将自己的生命投入更多人的幸福中去,重塑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温暖动人心扉,改变也是惊人的。 一位79岁的患者对老师们说,进了学校,老师摸着她的头,给她梳头,以前从来没有人这样对待过她。 一位数学老师的爱人说,他的妻子自从生病以来,就没有笑过。进学校一周后回到家里,妻子竟然有说有笑,还对着镜子做手语。虽然妻子最后还是离去了,但是,至少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她是快乐的。 一位画家时不时地进周佩办公室,和她商量事儿。周佩说,他负责设计、编撰校庆画册。这位画家脸上焕发的精神劲儿,一点看不出也是位癌症病人。而来学校之前,这位艺术家自闭了整整一年,谁也无法走进他的心灵,什么事都引不起他的兴趣。现在,这位画家是校友会的活跃分子,做了很多志愿工作。 还有一位外号叫“小草”的学员,毕业时,拿着红十字会颁发的的遗体捐赠证书兴冲冲地来找周佩,她说她终于实现了愿望。握住她那瘦弱的手,看着这张证书,周佩的泪水下来了。“小草”拥抱着周佩说:“周校长,别难受,为我高兴才是,这是我仅有的奉献能力,也是我最大的愿望啊……”2008年的春天,“小草”走完了她的人生,也将她的生命延续到另一个生命上。 采访结束时,也是64期学员的结业演讲,题目是“我的希望”。每个人脸上焕发神采,与进校时判若两人—— “我的目标是,争取先活三年,看到我儿子上大学!” “要多为别人想,多为别人服务” “我要换个活法,活得更加精彩!” “五年以后,我能将绿色的校徽换成一枚红色的徽章,加入老师们的队伍,也成为一名志愿者。 “10年以后,我们相聚这里,一个也不少。” ---------------- 《新闻记者》1991年第02期 作者:高慎盈 用真情拥抱生活——采写“癌症患者俱乐部”的前前后后 用真情拥抱生活——采写“癌症患者俱乐部”的前前后后 作者: 高慎盈 单位: 解放日报《人民广场》专刊 关键词: 癌症患者,俱乐部,人民广场,拥抱生活,解放日报,上海市,郭林新气功,集体心理治疗,研讨会,采写, 出处: 新闻记者 1991 年 02期 摘要: 去年12月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召开别开生面的研讨会,许多编辑、记者畅谈了自己采编工作的体会。解放日报关于上海 “癌症患者俱乐部”的报道,早已为全国通晓。组编这一报道的是解放日报《人民广场》专栏责任编辑离懊盈,他在研讨会上的发言引起与会者很大兴趣。《用真情拥抱生活》一文,就是他根据发言整理而成。 正文快照: 请看: 一在新闻出版界,引起了连锁反应:福建、户东、北京、江苏、吉林、哈尔滨、新疆、香港、澳门l台湾等地的报纸杂志,先后转载了《人民广场》专刊的有关“癌症患者俱乐部”的报道;新华社、中新社记者,采写了好儿篇通讯;《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特地来沪采录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立体声专题节目;北方一家出版社特请作家来沪深入采访,表示要尽快成书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一本《“癌症患者俱乐部”纪实》,_己经付印.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特为这本书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 一在影视文艺著名青年演员为癌症:上海十位义演之举,受到了』跨越时空的问候 上海癌症患者俱乐部一这个一年前尚鲜为人知的特殊群体,自解放日报《人民广场》专刊于1989年11月7日首次披露并连续发表系列报道以来,其引起的社会反响,用“久久回荡:这四个字......(本文共计5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